近日,陆川执导的首部舞剧《天工开物》重返江西艺术中心大剧院,赢得满堂喝彩。作为“影响世界的江西”系列舞台剧的开篇之作,其在厦门、南京、武汉、成都、杭州等城市完成首轮巡演,其中杭州、南昌更是双城双场售罄,每到之处皆一票难求,成为“现象级”舞剧作品。
舞剧《天工开物》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为原型,通过“赶考”“大考”“著书”“山河”四个篇章,层层递进,生动演绎了其考察明朝科学技术,将中国智慧传播四海的故事。该剧立足于舞蹈艺术规律,融合电影语言、影像、科技等元素,讴歌了工匠们的伟大劳动创造及璀璨的中华科技文明,展现了一幅绚美宏大的明朝科技历史画卷。
01 匠意编创:跨界而不“僭越”
陆川受邀排演“影响世界的江西”系列舞台剧项目的初期选题是陶渊明,但在奉新县采风时听完宋应星的故事后,被其坚韧不拔、躬身入局、务实求索的精神深深震撼。
随着了解越深,陆川就越敬畏他的良知和担当,他认为:“在古代江西,真正影响世界的第一把交椅就是宋应星。”《天工开物》是中国人第一次系统地向全球推介我们的技术,被誉为“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”,作者宋应星亦誉为“中国的狄德罗”,他为中国科技传承付出长期而孤寂的努力,靠一己之力把中华民族先进的科学技术绘载于册。
作为担任过北京冬奥会官方电影《北京2022》、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,陆川有着丰富的影像艺术驾驭经验。电影就是“故事,人物,情感,表达”,舞剧则受空间限制,须以直观的二度创作手段呈现,注重舞台艺术的构建。
如何以舞蹈艺术创作形态让400年前的人物立起来、活起来?这不仅是对导演个人艺术造诣的挑战,更是对两种艺术形态融合深层次的探索。
为了展现宋应星的精神世界,重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,一方面充分运用舞蹈、影像和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;另一方面,陆川恪守着舞台艺术的“真”的关键,对真实性、典型性和理想关怀这一价值尺度的把握从不“僭越”。艺术创作要深入生活,将真实的情境、体验、感情融入创作,在方法上强调每一处动作细节的真实性、舞台展现的典型性、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人物情感的真切性。
《天工开物》的扉页写着“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”,陆川认为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,更是一位哲人。陆川团队前期观看了大量的舞剧,借鉴了国内外优秀舞剧的创作经验之后,明确了创作方向:尊重舞剧的规范和程式,保持舞剧的较强叙事性,人物塑造上遵循真实、立体且充满智慧的历史人物形象,融合科技元素打造出大视觉效果。
02 匠运技像:“奇舞”唤醒“奇书”
《天工开物》剧中每个舞段都来自实际的劳动,耕种、养蚕、酒曲制作、冶炼等融入舞蹈的编创,舞蹈惟妙惟肖地呈现了打铁、抽拉风箱、麦浪、浇筑等人民劳作群像。
北舞青年舞团演员吕科镝是青年宋应星扮演者之一,他的舞蹈刚柔兼济,动作轻盈飘逸,有着极强的舞台张力,把年轻宋应星磅礴的生命力完全爆发出来了。老年宋应星的扮演者马蛟龙,曾摘下“荷花奖”金奖,他的表演贴合人物内心,技艺高超。
叙事通过双线并置、套层的方式,将个人跌宕起伏的命运与朝代更替、时代洪流相交织。主线以宋应星失意落榜、愤懑不甘、躬身入局、务实求索等情节进行叙事,副线则是明朝覆灭和家国情怀的隐喻,电影叙事与舞台叙事交织嫁接,完成了舞剧的叙事与抒情。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,科学往往被视为“奇技淫巧”,不为社会主流所接纳。
为把宋应星塑造得更立体、真实,陆川借鉴了西方戏剧对人性深度的探究,挖掘了人物豁达乐观的一面,也表现了其彷徨脆弱的一面,宋应星从青春烂漫到经历彷徨绝望,再到重新找到人生方向,故事线让观众更能感受到他的坚韧和智慧。
舞美运用东方美学构思,参阅大量明代画卷、建筑、器物、服饰、家具等史料研究,为《天工开物》打造了精而合宜、简约雅致的舞台呈现。剧中人物服饰参考明代“衣冠”“披风”等样式,把书中123幅白描绣像插图作为舞台串联,呈现“大、简、巧”的精致意蕴。
音乐上强调雅乐的庄重恢宏与民乐的朴实真挚,辅以笙箫钟等打击乐的运用,采集了打铁、抽拉风箱、稻浪、浇筑、耕作等劳作声效,韵律感强,极富有感染力和情感性。
第四幕的舞台,从白纸到一段文字,再到一幅幅画,《天工开物》这本巨著书页开始旋转,犹如走进了可以无限想象的科技画卷,唤醒观众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认同与自豪感,使这部“奇书”在观众心中“活”了起来。
03 影剧融合:“匠心”铸就“大美”
《天工开物》通过强烈的色彩冲击、隐喻性视觉符号、电影艺术的科技表现,搭建了沉浸式的舞台场域,倾力打造了古典与科技交织的影剧融合之美,给舞剧艺术创新发展注入了澎湃活力。
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说:“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。”《天工开物》舞台色彩可谓匠心独运,第二幕“落第”中大面积红色灯光预示着激烈、冲突和危险。身着红色服饰的考官走入舞台中央宣读榜单,伴随着激烈的鼓点,预示宋应星落榜。
第四幕的红色运用,暗喻了明朝即将山河破碎,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极致的视觉震撼完成了内在戏剧张力的表达,观众伴随情节的跌宕起伏,产生强烈情感共鸣。
道具作为舞台符号,是向观众传达作品意蕴的关键物品。舞剧中的“笔”作为隐喻载体,贯穿全剧。开篇,老年宋应星将别在头上的“笔”递交给青年宋应星,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,完成了精神传承。“笔”作为发簪,承载着文化、传承与交流的记录工具,也寓意着宋应星思想的转变,从求功名到探索务实。
全息投影和3D技术运用,形成了一套包括布景、灯光、道具、服饰在内的舞美共同体。科考时舞台背景悬挂了数片巨幕屏风,《天工开物》通过水墨书法形式恣意书写在屏风上,以“意象”手法为观众营造想象的空间,革新了时空叙事节奏。全息投影展现了一个个巨型脚印,宋应星在巨型脚印中躲避穿梭,营造出作者著书时艰难险阻。
借鉴电影创作中“间离”手法,演员们手持《天工开物》中的各式科技产品走入观众席,带来了沉浸式感受。舞台前后双层纱幕,将实景与电影的虚幻感融为一体,随着舞台灯光变换,配以氤氲的烟雾瀑布,渲染出中国美学与赛博空间的融合之美,无处不透露出精妙巧思的“匠心”。宋官林曾评价:“陆川给中国舞台艺术带来新的气象,这也是中国艺术版图上的‘天工开物’。”
为人民而来,为人民而舞。随着“影响世界的江西”系列舞台剧项目的持续落地,《天工开物》仍将继续在全国重点城市巡演,主动探索舞剧艺术的新质生产力,向世界讲好江西故事、讲好中国故事。
作者 | 汤晓芳